和平发展开新局

2012-11-08 11:52:44 aesop 11

和平发展开新局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纪实

新华社记者 端木来娣 陈斌华 张勇

  台湾问题,至关重要,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

12年前,陈水扁执政后一步步将两岸关系推向险境,台湾海峡风高浪急,险象环生。12年后,两岸关系已风平浪缓,台湾海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是什么让台海局势走向出现历史性转折?是什么让两岸关系峰回路转?无可争辩的事实给出了答案——

  在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和一系列政策主张,团结两岸同胞,取得反“台独”斗争的重大胜利,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是台湾之幸,这是两岸同胞之幸,这是中华民族之幸。

  “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把两岸关系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胡锦涛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1949年后,海峡两岸对峙长达数十载,台湾海峡成为两岸中国人、海内外中华儿女最深、最痛的历史伤痕。

  弭平这一伤痕,完成国家统一,无非两条道路:和平方式,非和平方式。

  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就提出“争取和平解放台湾”。而后,从“一纲四目”到“叶九条”,从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到江泽民同志发表八项主张,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丰富和发展对台工作大政方针,探寻着和平统一的可行路径。

  1987年两岸长期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同胞开始了暌违38年之久后的来往。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在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后,启动了两会会谈和协商,两岸同胞交往逐渐密切。

  正当人们期盼两岸关系更上一层楼之时,李登辉先是于1995年6月访美进行分裂活动,后又于1999年7月抛出“两国论”分裂主张,一再破坏两会商谈进程。2000年5月,奉行“台独党纲”的民进党上台,陈水扁不久抛出“一边一国”论,两岸关系再陷低潮。

  “陈水扁2004年连任后处心积虑地通过‘宪改’、‘入联公投’推动‘台湾法理独立’,‘台独’的现实危险性明显增加。”时任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的陈云林回忆说。

  台湾处在往何处去的紧要关头,两岸关系处在危机的紧要关头。在这个时刻,党中央一方面加强对“台独”分裂势力的遏制,保持高压态势;另一方面,“不畏浮云遮望眼”,绝不放弃和平统一的努力,积极争取台湾主要党派和广大台湾同胞,与大陆方面形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分裂、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反对分裂国家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我们决不会有丝毫犹豫、含糊和退让”。他强调,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四个决不”,掷地有声。

  “对‘法理台独’,中央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予以坚决打击和有效遏制。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高票通过《反分裂国家法》。”陈云林说。

  这部重要法律,充分体现了大陆方面争取和平统一的最大诚意和全中国人民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共同意志与坚定决心,有力震慑了“台独”分裂势力。

  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认识到,陈水扁当局的“台独”分裂活动将两岸关系带到了紧张动荡的地步。国民党和泛蓝阵营也感到,必须向台湾民众更加明确地昭示有别于陈水扁当局“台独”分裂活动的另外一种选择、另外一种愿景。

  “我们必须说出实话,让两岸重回上世纪90年代的交流协商。”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说,“和解一点都不难,只要诚实面对自己和面对大局。”

  在历史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向连战主席发出访问大陆的邀请。连战和国民党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和决心,作出了“正确的历史性抉择”。

  2005年4月26日,连战率团访问大陆。4月29日下午3时整,人民大会堂北大厅。胡锦涛与连战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永远镌刻在中华民族史册上。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两党领导人随后举行会谈并发布了“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这两个近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政党,在新的形势下,在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上,共同宣示携手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光明前景。

  紧接着,亲民党主席宋楚瑜5月5日率团前来大陆展开“搭桥之旅”。5月12日,胡锦涛和宋楚瑜在北京举行会谈,并发表了会谈公报。

  连战、宋楚瑜来访以及随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亲民党积极落实两党领导人会谈达成的各项共识,以政党交流带动两岸各项交流,沉重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引导了岛内的新民意。

  2008年3月22日,陈水扁当局和“台独”分裂势力企图通过“入联公投”谋求“法理台独”的图谋遭到严重挫败。认同“九二共识”、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

  “在新世纪之初这场‘合’与‘分’、‘和’与‘乱’的较量中,我们运用和平方式来解决争端,使两岸关系摆脱长期以来的动荡不安,最大程度地捍卫了中华民族整体利益,这在民族发展史上显得尤为可贵,需要更多的勇气。”上海东亚研究所所长章念驰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经过这场较量,台海局势的高危期宣告终结,两岸关系迎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不懈努力,紧紧依靠两岸同胞,就一定能够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胡锦涛

  从坚决遏制“台独”分裂活动,到推动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进而开创出前所未有的和平发展新局面,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既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台湾舆论认为,大陆对台政策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更加务实,也更加自信。

  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指出,“促成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的关键因素,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的提出以及由此形成的一系列政策主张”。

  2003年3月1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台湾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我们要坚决贯彻十六大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对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把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继续推向前进。”

  胡锦涛总书记就做好新形势下对台工作发表了四点意见。他表示,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是当前台湾民心所向。大陆方面愿意与台湾各党派和各界人士就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统一交换意见,要争取广大台湾同胞理解和支持我们的方针政策,同我们一道共同推进两岸关系和祖国和平统一进程。

  2005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与来访的国民党主席连战会谈中,阐述了促进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政策主张。2006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出席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两岸代表时,首次提出“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题”的重要主张。2007年10月,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2008年春,陈水扁下台,台海局势出现重大积极变化。如何进一步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成为海峡两岸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两岸同胞高度关注。

  在这个重要关头,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首次全面系统阐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思想,提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论断,回答了为什么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怎样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确立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政策,号召两岸同胞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讲话为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两岸关系勾勒出清晰的“路线图”。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2009年12月30日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座谈会上指出,从根本上说,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我们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选择。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作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科学论断。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强调对台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注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国家和平发展战略的有机联系,强调在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两岸关系发展道路。

  “这样一种从全民族根本利益出发看待和处理两岸关系的全新思维,超越了历史恩怨、党派利益和双方的固有矛盾,展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辟未来的豁达境界。”中国改革开放论坛原理事长郑必坚表示。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胡锦涛

  把握良机,开创新局。两岸关系发展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国共两党、两岸双方本着“建立互信、搁置争议、求同存异、共创双赢”的精神,开启了落实“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的新篇章。

  2008年5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同国民党主席吴伯雄举行新形势下两党领导人首次会谈。会谈结束后十多个小时,台湾海基会便接到海协会的协商邀请。半个月后,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在北京举行会谈,中断9年的两岸制度化协商再度启动。

  8次会谈,18项协议,两岸恢复制度化协商后结出累累硕果,被江丙坤形象地比喻为架设在台湾海峡上的18条“双向交流高速公路”。

  “一路从‘八’开始,八八八,发发发。这不只是希望海基会一路发,更希望两岸关系将来一路发。”他今年9月27日卸任时这样解读18项协议的寓意。

  2008年12月15日,两岸同胞翘首以待30年之久的空运、海运直航和直接通邮同步实施,两岸“一日生活圈”悄然成型,缩短了台海两岸的地理与心理距离,两岸关系进入大交流、大合作的新时代。

  目前,台湾在大陆投资的厂家超过8.7万家,总投资超过560亿美元。2011年两岸贸易额首次突破1600亿美元。大陆现为台湾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伙伴及第二大进口伙伴、第一大顺差来源地与第一大投资地。

  “台湾是小池子,大陆是大湖。”伴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脚步,百万台胞蜂拥而至大陆,在这片广袤的热土上创业、工作、求学,安居乐业。

  象王洗衣董事长黄进能1998年在上海开了第一家洗衣店,如今已构建了遍布大陆各地约600家门店的“洗衣王国”。

  相比创业之初两岸关系紧张带来的“失望、无奈和无助”,黄进能感慨万千。他说:“两岸关系的稳定和大陆市场的快速发展,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感恩,一定要把握!”

  “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像黄进能一样,很多台商把家安在大陆,与大陆同胞朝夕相处。

  “我是上海第一代,我的孩子就是上海第二代!”黄进能带着浓厚的台湾乡音告诉记者,他的孩子在上海当地普通小学上学,会讲一口熟练的上海话。

  出生在台湾南投的高嘉骏1997年9月到大陆求学,先后在福建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考取执业医师资格证。2009年,他被福建中医学院聘用,成为首位被大陆高校录用为编内大学教师的台湾学生。

  “随着大陆经济的起飞,两岸关系的稳定发展,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来到大陆学习、就业。如果能留下来工作,肯定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高嘉骏这样解释自己前来大陆就学、工作的初衷。

  三四十年前,台湾有句话叫“来来来,来台大;去去去,去美国”。如今,这句话被改成“来来来,来北大;去去去,去大陆”。据台湾教育部门统计,目前到大陆就读大学且具有正式学籍的台湾学生约有1.5万人。

  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两岸同胞谋福祉,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虱目鱼是台湾最具代表性的食用鱼种,在台湾至少有300年的养殖历史。借着和平发展东风,虱目鱼近几年开始进入大陆市场。

  2011年,台南市学甲镇食品公司组织当地首批100户养殖户与上海水产集团签订契作合约。参与契作的养殖户林丽足告诉记者,与以往靠天吃饭不同,与大陆的契作让养殖户的收入稳定多了。她家2011年供契作的虱目鱼有3万台斤,收入达21万元新台币。

  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实施近两年来,台湾工商界特别是中小企业、基层民众普遍受益。台方统计显示,从2011年1月到2012年3月,ECFA早收计划累计为台湾企业减免关税2.25亿美元。

  与此同时,大陆同胞到台湾旅游、求学、工作日渐增多。两岸人员往来也大幅增加,由2002年的380万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710万人次,今年有望突破800万人次。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台北听障奥运会……在大型赛事、展会中,两岸同胞共襄盛举,同享荣光;当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席卷全球,大陆及时出台为台湾经济纾困的政策措施,两岸风雨同舟,共克时艰。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台湾“莫拉克”风灾、大陆西南地区旱灾、青海玉树强烈地震……每逢天灾,两岸同胞都感同身受,患难与共。

  在台湾同胞关心的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上,大陆方面也充分释放了善意,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妥善解决了台湾以“中华台北”名义和观察员身份出席世界卫生大会等问题。4年多来,两岸双方减少了在涉外事务中的内耗。

  “两岸老百姓真正成为两岸交流的主体并从中受益,这为两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建立了基础。正是要在这样的基础上,两岸人民才能去除彼此间的误解和敌意,最终建立共同的价值与利益联系。”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所长张五岳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

  和风拂海峡,家和万事兴。

  60多年来,两岸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共同追求中华民族的富强和现代化,各自以不同方式创造出的骄人经济成就。

  “尽管两岸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我们始终认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两岸经济同属中华民族经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习近平2010年4月10日在会见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0年年会的台湾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最高顾问钱复一行时强调。他说:“只要两岸双方都能从两岸同胞一家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什么问题都好商量,什么问题都能够解决。”

  和平发展给两岸同胞带来的最显著变化和最重要成果,是两岸同胞一百多年来首次有这样的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011年3月,大陆“十二五”规划纲要首次把发展两岸关系专门列为一章。而几乎同期,台湾当局提出的“开创黄金十年”的政策蓝图中,加强两岸产业对接也是重点之一。海峡两岸经济发展规划首度出现“交集”,这在以往两岸关系史上是不可想象的。

  “万众一心,急起直追,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这是孙中山先生的遗愿。

  伟人的遗愿,一语道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共同追求。在和平发展新时期,这是两岸民心所向,也是时代潮流所趋。大潮澎湃,莫之能御。谁再想逆潮流而动、背民心所向,只能被人民、被时代抛弃。

  今年1月举行的台湾地区新一届领导人和民意代表选举,是两岸关系改善新形势下举行的首次台湾大选。两岸议题首度在台湾的重大选举中作为正面因素出现。

  选举结果显示,大多数台湾选民表达了认同“九二共识”,希望台海局势稳定和两岸交流合作继续扩大、协商谈判持续推进的愿望,坚定选择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今年3月2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见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时指出,“当前两岸关系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面临着继往开来的新形势”,两岸双方“应该不断巩固成果、深化合作,努力再创新局”。

  吴伯雄表示:“坚持‘九二共识’是国共两党重要的政治互信。海峡两岸并非国与国的关系。根据双方现行体制和相关规定,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在此基础上求同存异。”“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真正做到中华民族不再内战,海峡两岸不再内耗,让两岸同胞、所有中华儿女拥有充满光明的愿景,这是两党应该共同奋斗的目标。”

  迫于两岸关系现实和台湾民意压力,败选后,民进党务实派要求该党反思“逢中必反”、负面操作两岸议题的惯常做法,务实面对大陆,调整两岸政策。民进党前主席谢长廷更在今年10月以台湾维新基金会董事长身份来大陆参访,迈出民进党代表性人物访问大陆的第一步。

  “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从‘理念’变为现实,影响到台湾社会各个阶层,与民生经济紧密结合,为台湾民众所认同,为台湾主要党派所不能漠视与抗拒。”长期研究民进党问题的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徐博东说。

  这些年两岸关系摆脱长期动荡不安,取得一系列重大进展,充分展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思想的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不仅符合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也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

  “过去的四年,可以说是对台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四年,是台海局势最为安定祥和的四年,是两岸关系发展成果最为丰硕的四年,也是我们党推进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年。”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这样总结。

  “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胡锦涛

  十年耕耘,硕果累累。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的开辟与推进,不仅在60多年的两岸关系史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而且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创造了充沛的动力,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主要启示包括:一是处理两岸关系必须与中华民族整体战略相协调,必须和两岸人民共同利益相协调;二是对台方针政策要与时俱进;三是作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国,我们处理台湾问题要注意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考虑自身利益,也要顾及地区安全和国际和平,有历史、宏观、世界、文化的观照。

  最重要的启示是要继续运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对台工作实践,坚持在发展的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全面协调推进两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因素。

  当前,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为新形势的主要特征,深化两岸各领域合作成为下一阶段的主要任务。

  不断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努力拓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需要两岸双方以更大的勇气、更坚定的信心、更高超的智慧,坚持正确方向,排除各种干扰,合力破解难题。

  ——要巩固两岸政治互信基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这是保持两岸关系正确方向的首要关键。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基础上,促进两岸双方就确立和巩固一个中国框架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和一致立场,从而为两岸关系向前发展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开辟更宽广的道路。

  ——要继续深化两岸经济合作,扩大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这是当前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优先和重点。要加快推动ECFA后续商谈,努力推进两岸金融合作、产业合作,鼓励双向投资,继续关心大陆台资企业发展。要努力增加和平发展红利,惠及更多的企业和普通民众。

  ——要加强两岸文教交流,深化两岸同胞的感情融合。两岸同胞同源同宗,中华文化一脉相承。要不断深化文化、教育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巩固交流机制,创新交流形式,提高交流质量,注重交流效果,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夯实文化基础、提供精神支撑。

  ——要巩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基础,不断扩大两岸民众的支持和参与。鼓励更多的两岸同胞尤其是台湾同胞投身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大潮中,汇聚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流民意,增强两岸同胞共同实现民族复兴的内在动力。

  道路已经打开,方向已经明确。时代在召唤,民族在召唤,人民在召唤。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胡锦涛总书记今年9月7日在符拉迪沃斯托克会见连战先生时表示——

  “两党选择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方向是正确的,前景是光明的。两党和两岸双方应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迈进,不断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与采写记者 许晓青 李寒芳 林甦 许雪毅)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京ICP备11039592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00212
全国助老委办公室:010-63455515 010-63457985 0898-66196217(海南项目办公室) 全国助老委秘书处:010-63455515转8668 地址:北京西城区西黄城根北街21号

Copyright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助老网

首页
组织
新闻
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