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求养生之道 解码长寿秘诀
昨天,是九九重阳节,谨以此篇为天下所有的老年人和珍惜生命的青年朋友,献上一份最真挚的祝福!
“从《辞海》上的解释看,"营"是谋求、寻找,"养"是养生之道,"营养"就是寻找养生之道。而不是仅仅简单的"吃"”。重阳节前夕,我看望了92岁的营养学家李瑞芬老师。透过那一缕阳光看去,她满面红润,安详地坐在那儿给我讲述着这些话语。
“我能吃、能动,尤其是脑子反应很敏捷,打电话时多是凭记忆直接拨打号码。每天我看报、看书三个小时左右。我除了按时一日三餐还要每天坚持晒两个多小时的太阳同时锻炼身体。营养不是形容词,是寻找养生之道的实践。”李老师如是说。
今年已经95岁的陈学存教授,是妇幼营养领域的研究员。他告诉我长寿的秘诀,一要心情愉快、豁达;二是生活要有规律。“我平时待人宽容、友善,周围的同事、朋友都觉得我是个容易相处的人。”他说。
“因为自己是研究营养的,所以很自然地遵循着科学饮食和生活方式,从不刻意追求。吃的食物比较杂,没有什么禁忌。有些老年人不敢吃鸡蛋黄,认为胆固醇高,我并没有忌口。我每天早上6点起床,晚上十点半睡觉。并且每天坚持到办公室工作。上午9点到11点半在办公室,下午在家里看报纸、看电视,晚上与家人一起愉快度过”。陈老的办公室在五层,每天他都坚持走着上下楼上班,从不乘坐电梯。
今年已经105岁的秦含章老先生,是我国酒界泰斗。90岁的老伴索颖老师也是我国著名的营养学家。秦老风趣地告诉我,他是索老师的“营养试验品”。在秦老家中看到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位105岁的老人鹤发童颜,腰背挺直,说话声如洪钟。索老师说:“含章非常勤奋,他这辈子在专业领域的科研报告、论文和著作有40多部。现在,他每天早上都要写上两张毛笔书法,写到一身热汗为止,这也是很好的运动了。”
再说2010年以110岁高龄离开我们的营养界泰斗郑集教授,他的一生致力于生物化学、营养学和衰老生物学的教学和研究。在年近百岁时,还主持修订了高等学校教材《普通生物化学》,100岁时的郑老还坚持着每天上下班。
生前每每谈及生与死的关系时,郑老便吟诵他写的《生死辩》。诗中正是他抗衰老理论的总结。诗中写道:有生即有死,生死自然律。彭古八百秋,蜉蝣仅朝夕。寿夭虽各殊,其死则为一。造物巧安排,人无能为力。勿求长生草,世无不死药。只应慎保健,摄生戒偏激。欲寡神自舒,心宽体常适。劳逸应适度,尤宜慎饮食。小病早求医,大病少焦急。来之即安之,自强应勿息。皈依自然律,天年当可必。
中国营养学会名誉理事长葛可佑老师,今年已经79岁但仍思维敏捷地活跃在国际营养界论坛上,他拒绝接受我的采访。理由是:“和很多长寿的营养界专家比,我还年轻。算是个小弟弟,没有资格谈长寿的话题”。
几千年来,古今中外多少帝王将相、达官贵人都在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秘籍,多以失望而终。而上述这些学者,没有刻意地吃什么大补之药,也没传给世人什么长寿秘诀。有的只是营养科学的思想和理念。
诚然,在世界上有很多长寿村、长寿乡,那里的人们不懂科学一样健康长寿。殊不知,那里有得天独厚的水源或土地富含的某种营养素,使得特产的某些食物具有长寿的特质。细想这些并不是我们轻而易举能够效仿和得到的。
健康、长寿是所有老人的共同愿望,营养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科学。认知决定行为,行为影响健康。健康长寿又决不是老年后再考虑的问题,而是应该从娃娃抓起的一个工程。因为,风华正茂的少年是知识学习及健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树立科学的养生思想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长寿最最重要的秘诀,也是人类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