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与老年长寿
精神健康与老年长寿 精神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决于价值观,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在精神上才会有正确的追求,当然老年人自我价值是存在精神健康的前提下才能实现的,而途径是参与社会发展,老年价值观是关于老年人社会价值的性质、标准和评价的基本观点,是对老年人的现实生活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具有的社会功能的理论概括。对老年价值观研究的目的在于引导老年人正确对待自己、对待社会,同时也敦促社会关心、理解和正确对待老年人,从而协调代际关系,促进社会发展与进步。 1. 视老年人为财富是唯物主义的价值观 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在劳动年龄阶段为"两种生产",即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所作贡献的历史功绩上,也体现在他们的成果和成熟,在现在和将来继续发挥积极作用。尽管人到老年由于劳动能力衰退,退出了劳动力队伍,不再直接参加生产,但是他们在劳动阶段所创造的价值,仍然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继续发挥作用。恩格斯指出:"劳动产品超出维持劳动作用而形成剩余以及社会的、政治和智力的继续发展的基础。"我们的先辈和现在的老年人作为创造这些基金和积累的人,当然是有价值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在任何社会形态下,生产过程总是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包括厂房、机器和设备等在内的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须的一种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同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创造出物质财富。而生产这些生产资料的劳动,则是由其它一些劳动者在以前的各种场合中支出的,老年人作为以往的劳动者,他们为"生产这些生产资料"付出过劳动,当前使用的生产资料凝结着他们的"过去劳动",因而他们理所当然地应受到社会和后代人的尊重。 2. 老龄化和高技术发展提高了老年人的价值 老年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尊重和满足,除了他们早年的贡献作为基本条件外,还取决于进入老年后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就后者而言,老龄化和高科技发展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使老年人有机会继续为社会贡献,提高了老年人的价值。 (1) 老龄化导致劳动年龄人日比重下降,相应出现劳动力不足,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提供了机会,据联合国统计从1984年到 19 9 6年,发展国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平均下降 1.5个百分点,其中瑞典由65%下降为63%,美国由70%下降为65%,英国主 65%下降为64%,德国由70%下降为69%。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发达国家劳动年龄统计的起点为15岁,但是由于年青人的学习时间延长,很多国家实际进入劳动力队伍的时间已推迟到20岁,从而使劳动年龄人口的实际比重下降的幅度更大,相应地出现劳动力不足,弥补的办法之一是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2)医疗技术的发展,延长了老年人的有效劳动生命和为社会再做贡献的岁月。据统计1984年世界人口的一个均预期寿命为59岁,1996年延长为64岁,其中日本由67岁延长为79岁,瑞典主76岁延长为78岁,法国由75岁延长为78岁,德国由73岁延长为76岁,1991年联合国第46届大会通过的《联合国老年人原则》赞赏老年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并且强调"意识到科学研究以否定了关于年老必衰,每况愈下的陈旧观念,深信在老年人人数和比重日益增大的世界中,必须提供机会,让自愿而有能力的老年人参与社会当前的各项活动,并做出贡献"。 (3)高科技发展为老年人再做贡献创造了条件,高技术发展一方面引起生产能力的扩大,诱发新的产业和职业,导致就业容量的增加;另一方面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和推广,降低了对劳动者体力的要求,从而使具有技术优势的老年人,可以以脑力弥补体力的不足,而参加直接的生产活动。除此之外,高技术发展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信息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了适合于老年人就业的岗位。R·B·弗里曼的《劳动经济学》一书中指出:高科技"需要高水平的劳动力,这种高水平的劳动力应能储备知识,并具有把这种知识应用于生产,和把知识传授给他人的能力"。约翰,奈比斯特在《大趋势》一书中强调?quot;在高科技的信息社会里,我们使用的是脑力,而不是像工业时代的工人那样使用体力。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践的"。高科技的发展为具有知识和技术的老年人开辟了施展才能和为社会做贡献的新大地 3. 参与社会发展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如果说人们视老年人为宝贵财富的最根本的理由是对其历史功绩的肯定的话,那么老年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进一步实现自我价值,则要靠继续参与社会发展来获得社会的承认和尊重。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两者之间,人的社会属性更重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的圣的家庭》中指出:"既然人大生是社会的生物,那他就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发挥其真正的天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我们对于老年人不能只从其自然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防衰老而获得长寿,而且更重要的是从其社会属性出发去研究如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和如何实现老年人的价值。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人有三个基本需要,既生存需要、社会需要和发展需要。如果说生存需要 是指个人生活必须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是指"满足主人们赖以生息教养的那些社会条件所产生的一定需要"的话,那么发展的需要则是指每个人有全面而自由地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全面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是我国老龄工作争取实现的五大目标,也是我国迎接老龄化挑战的战略措施。如果说老有所养和老有所医是生存需要,老有所学和老有所乐是社会需要的话,那么老有所为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英国著名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强调工作是幸福的因素。 他指出:"工作之所以为人们所需,首先是作为解除烦闷的手段,其次是他给予人们获取成功和展露雄心的机会"。他还强调:"一项伟大的建设性事业所给予的乐趣,是人生奉献的最大快乐之?quot;。这说明老有所为既是五个"老有"中最积极的因素,又是使消费人口为生产人口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措施。老年人中有不少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学者专家和专业人才,从文化传播的社会功能来说,老年人是物质和精神文明的继承、发展和传播者;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老年人常常是社会化的执行者。正因为这样,老年人在传帮带、教育青少年等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可以发挥特殊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作为长者在社会和家庭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德高望重,在调解民事纠纷、开展邻里互助、维持社会稳定和家庭和睦中,能发挥积极作用。这些老人中的精英,更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支潜在的人才大军。和中青年劳动者一样具有劳动能力的老年人也属于劳动力资源,具备为两个文明建设作贡献的技能和条件。但是作为"活劳动",他们必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构成现实的生产力。两者的结合是通过参与社会发展来实现的。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即是老年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需要,又是老年人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满足这两项需要的最佳途径是参与社会发展,实现"老有所为",继续为社会作贡献和实现自我价值是老年人最高层次的追求。这一理想实现需要老年人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熊必俊
不同的社会和不同的发展阶段的老年价值观,有各自衡量老年人价值的不同标准和尺度,西方的一些流派中,有的用"权力"作标准,有的用"金钱"作尺度。马克思主义者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和作用,把人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衡量其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二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我们按照这个基本观点来探讨人生价值中的老年价值观问题。
人生价值贯穿于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生命的过程,其中包括老年阶段。作为社会的人,他对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在他尽义务的同时,也享有相应的权利和受到社会的尊重。老年人作为家庭的尊长和社会的资深公民,他们在劳动年龄阶段完成了国家、社会和家庭赋予的生产和生育的责任。按照唯物主义的发展观,代际交换的经济观。
这种大同思想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伦理,国家、社会和家庭理当感谢和尊重他们,保障他们 的"老有所养"。
一般的生产活动如此,科技进步也不例外。从古到今,任何一项科技进行突破,都是后人在前人取得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和实现的,而且很多发明创造是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牛顿在伽利略等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建立了成为经典力学基础的"牛顿运动定律",但是牛顿没有"数典忘祖",而是极力推崇前人的成就对他的启示,他说:"我知所以比迪卡儿看得远些,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自然科学如此,社会科学也是一样。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不止一次的强调他们的思想理论发展,有很多地方得益于德国的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在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批判地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内核",加以革命的改造,创造了唯物辩证法,因此,黑格尔哲学是马克思哲学理论来源之一。我国是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知识的积累和文明财富的延续,都是一代人接一代人继承和发展的。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识的范畴。马克思主义把知识看作是全人类的认识结晶。老年人是以往人类知识和生产经验的继承者、创造者和传播者。作为知识和智慧的载体,他们的才能、经验、高尚品德、优良作风和大智大勇,都是传之后世的无价之宝。高尔基曾经说过:"每一个老年人的死亡,等于倾倒了一座知识库。"这是对老年人价值的概括和肯定。
或推迟退休年龄,或鼓励退休人员再就业,这就为老年人继续为社会做贡献创造了条件。